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历代石刻浩繁香萃,资源十分丰富。很多年来,资源一直处于散落、荒弃状态,未能有效保护和利用。三晋文化研究会发起编纂的《三晋石刻大全》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,是有史以来对山西境内所有石刻遗存进行全面整理的大型丛书,是一项具有存史和抢救双重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在区域范围和收录整理规模上,堪称空前。丛书原则上规划为山西省每县(市、区)一卷,它收录了全省范围内从北魏至当代的全部石刻,收罗之全,史无前例。目前,我馆收藏了大同市、太原市、长治市等地区卷及县卷共89册。
本期为大家推荐《三晋石刻大全·运城市新绛县卷》。新绛,古称绛州,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。新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,北靠吕梁山,南依峨嵋岭,汾浍两河穿境而过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新绛历史悠久,在总量丰富的文物资源中,现存石刻340通,佚失碑刻120通。目前登记入册460通,其中元代以前83通、明代72通、清代216通。
新绛石刻分布广泛,形制多样,内容丰富。石刻形制上有墓志、造像、经幢、书法、塔铭、题铭题额、楹联、诗刻、治家、庙宇修建等等。如国家一级文物珍品——碧落碑,碑文系小篆,笔法工整,书法奇异,为全国名碑,让众多书法爱好者赞叹不已;文臣七条,记载着古时对官员的要求;文庙下马石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尊敬等等,这些碑刻都为研究历史、科学、文学、书法等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。
展开剩余76%· 现存石刻 ·
● 箴铭类
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
【简介】
北宋建中靖国元年(1101)正月二十日绛州知州时恪立石。此碑旧为绛州州衙收藏,后存放于新绛中学总务处,现镶嵌于新绛县绛州大堂内北墙壁。
碑文内容为大中祥符二年(1009)十一月宋真宗所作的告诫文职官员的七条戒敕,简称“文臣七条”。碑为青石质,竖长方形,高120、宽73厘米。碑石四周刻饰有3厘米宽的缠枝花叶纹。文9行,行18字,正书。字体分大小两种,序文和戒条为大字,字径6厘米;戒条释文和落款为小字,字径3厘米。无碑题。宋真宗赵恒撰文。
●墓志墓表类
碑薛睦墓表
【简介】
北宋至和元年(1054)十月十五日刻石。现存新绛县博物馆碑廊。
薛睦(956-1024),字睦之,北宋绛州正平(今山西省新绛县古交乡周流村)人,资政殿学士、户部侍郎薛奎之兄,少好学,工文辞,两举进士,以恩荫授右班殿直,后辞官,因子尚书比部员外郎、知绛州军州事薛长孺赠官右龙武将军。
碑青石质,圆首长方形,高188、宽88厘米。座高34、宽92厘米。额题楷书“薛君墓表”4字。碑文无首题,共17行,行35字,字径4.5厘米,楷书。欧阳修撰文。碑刻下半部部分文字风化剥落。
● 匾额楹联题刻类
《绛帖》刻石
【简介】
原石刻于金代,2002年10月重刻石。现嵌于新绛县绛州文庙西廊房墙上。
《绛帖》系宋代尚书郎、驸马潘师旦以御赐《淳化阁帖》为主增入别帖,在家乡绛郡勒石磨刻20卷的字帖,故称《绛帖》。历经金、元、明、清,几经翻刻。
金代《绛帖》刻石现仅存2块,每块长60、宽45、厚15厘米,现藏新绛县博物馆。2002年翻刻《绛帖》刻石共328块,皆为花岗岩质,每石高30、宽18厘米。
关于《绛帖》,已有不同版本的专著行世,加之规模宏大,本书只选录数石,刻文则略去。
● 其它类
碧落碑
【简介】
唐总章三年(670)立石。系韩王元嘉之子李训、李谊、李撰、李谌等为其母房太妃造像祈福而立。原碑碑阳雕天尊像,碑阴刊篆书《碧落碑》,后毁于武周时期。此碑是唐咸通十一年(870)郑承规奉命书写释文时据原拓重刻的。现存新绛县博物馆。
碧落碑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古文小篆碑刻,为书法名碑。其文字奇古,书法妙绝,传说尤多,奥秘难稽。《集古录》《金石录》《国史补》《广川书跋》《石墨镌华》《金石史》《金石萃编》《金石存》《山右石刻丛编》等历代金石著作,多有收录和考辩。
·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·
绛县石刻,除了县博物馆与文庙建立碑林,福胜寺、白台寺等少部分已实施维修的寺庙石刻嵌竖到位之外,大多数石刻仍散布于乡村野外。保护石刻文化遗产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它必将对深入研究绛州石刻及历史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产生更加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
推文:魏洁琼
部门:采编部
排版:田晓玮
校对:高中丽
审核:吕 鑫
发布于:北京市网上配资账号,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