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因其实并不复杂,孙权之所以执意争夺荆州,正是因为他深知:一旦掌控了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,他便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抵御曹魏的威胁,甚至不需要与蜀汉联手。
事实上,孙权最终成功了。
孙权对荆州的争夺早在他200年继位时便已经开始了。那一年,年仅19岁的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作出了战略决定,鲁肃对他说道:“我们应该先剿灭黄祖,再攻占刘表的地盘,掌控整个长江流域。待时而动,我们也能像汉高祖一样称帝,最终统一天下。”从那时起,孙权就着手展开对荆州的争夺,先后进行了三次征战。经过艰苦的努力,孙权斩杀黄祖并夺取了部分江夏郡的控制权。
然而,就在孙权认为荆州已成囊中之物时,曹操的南下却打破了这份宁静。
曹魏南下,历来有三条主要路径:一是沿淮河流域跨越长江南下;二是从关中平原翻越秦岭南下;三是通过中原,沿南阳盆地、襄阳进入江汉平原。这其中,孙权最为关心的,显然是第三条路径,因为这条路能够威胁到他江东的安全。作为长江下游的江东地区,天然的水路屏障使得孙权的水军处于防御的有利地位。北方强大的曹魏,虽有陆军优势,但在水战方面却无法与江东的水军抗衡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尽管长江是天然的屏障,但荆州却成为了一个薄弱点。若曹魏能够从中原南下经过陆路占领荆州,便能有效控制长江中游,沿水路进攻江东。到那时,孙权依托长江所建立的防线将被撕开一个缺口,威胁到他政权的稳定。正是基于这一点,曹操决定南下,试图突破荆州进而控制江东。然而,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,孙权勉强保住了江东的独立,但这并不足以让他完全放心。孙权深知,若不全力掌控荆州,他的江东政权仍会面临巨大威胁。
赤壁之战后,周瑜成功夺取了南郡,然而周瑜去世后,孙权为了抵抗曹魏,同时也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,将南郡暂借给刘备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战略合作,借刘备之力共抗曹魏。然而,孙权并没有忘记他长期以来的目标——完全控制荆州。
当刘备夺取了益州后,孙权便开始要求刘备归还长沙郡和桂阳郡,经过湘水划界的协议,双方的矛盾仍然没有完全消解。孙权心中一直怀揣着对荆州的梦想,这个战略要地对他而言至关重要。
然而,真正决定荆州命运的,莫过于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雄图。关羽威震华夏,但孙权显然没有耐心等待。早在关羽出征时,孙权便已暗中策划夺取荆州。于是,吕蒙率领精锐之兵偷袭荆州三郡,并且成功斩杀了关羽。
有些人认为,孙权在夺取荆州的同时,杀掉关羽无疑是犯下了重大错误。但从孙权的角度来看,这一行动却是他确保政权稳固的必要之举。关羽作为蜀汉的顶级名将,不仅在军事上实力强大,且威望高厚,若不将其除去,日后必定是一个强大的敌人。孙权清楚,一旦决定与刘备翻脸,他便无法顾及太多道义。因此,杀关羽虽然伤了与刘备的关系,但却避免了潜在的威胁,确保了自己的长远安全。
孙权甚至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,借此向外界宣扬自己是奉曹操之命行事,这样不仅洗清了杀关羽的嫌疑,也巧妙地将矛头指向了曹操。曹操以诸侯之礼,亲自下葬关羽。
然而,这一策略虽在孙权眼中是稳妥之举,却常常遭人非议。有历史学者指出,孙权此举实际上破坏了三国间的微妙平衡,使得蜀汉和东吴的联合变得遥不可及,最终使三国统一的进程提早了数十年。孙权通过击败关羽,迅速削弱了蜀汉的实力,使得曹魏一方的压力变得更大。
从历史的长远视角来看,的确如此。孙权通过夺取荆州,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自己的政权,但也为三国最终的统一铺平了道路。若没有孙权的这一举动,蜀汉必然会有更多的余地与曹魏角力,三国之间的平衡将更为持久。
然而,孙权并未能预见到这一点。他的眼光局限于当下,而并没有放眼整个华夏的未来。毕竟,在那个历史背景下,三国鼎立的局面前所未有,孙权并没有前例可供参考,他只能凭直觉摸索着前行。
孙权当然也曾试图通过北伐来改变局面,然而他的多次北伐均未能取得显著成果。事实上,孙权对北伐的无望,或许正是他转向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每一次北伐的失败,令他更加确信,东边的海域和南方的边界已经无法再扩展,唯有西进荆州才是他唯一的选择。
最终,孙权通过夺取荆州,为自己的政权稳固打下了基础,并成功建立了东吴帝国。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,但孙权从自身立场出发,始终坚持这一战略目标,直至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账号,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