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看见网上说房价跌了多少,可身边人的感觉却不太一样。前几天北京老张说他看了统计局数据,房价一年降了40万。结果中介拿出电脑一比对,实际成交价才跌15%。到底哪个真准?
中介说统计局的数据跟他们系统显示经常差挺多。比如杭州某个地方统计的均价降了点,但那边豪宅反而卖得快,几千万的房子十八天就出手了。还有苏州那片儿,业主群乱糟糟的吵房价跌了八千,但统计数据里那个区域才降2%。
年轻人和老人看房价也差很多。00后喜欢用VR看房,觉得价格能砍下来。上了年纪的人非要去现场看,总觉得VR不靠谱。结果发现两拨人的价格预期不一样,有时候差一半。
银行那边也闹心。很多城市抵押评估价比实际价格低很多,因为银行规矩规定得往后看一年半。这就导致有些人想借钱,评估价够不上,还得自己贴钱补差价。
政策出台时也容易搞混。南京出了个公积金新政,刚需买主觉得首付压力小了,以为房价又要涨。深圳限购加严后,另一拨人倒觉得利空出尽了,该买的还是买。
现在有的地方开始试试新办法。上海搞了个区块链记录房价变动,房子实景拍下来存进系统。成都让业主自己报个价格调节数,虽然操作起来有点麻烦,但至少大家能参与。广州那边给刚需买房前先做模拟推演,免得冲动下单。
总的来说数据跟实感就是对不齐。统计局说这个,中介说那个,业主嚷嚷又不一样。可能得慢慢来,比如上海的实景记录和成都的自主调节这些方法,说不定能帮大家看清点。
现在各地情况不同,数据和感受差多少,还得自己看看具体情况哪边准。
网上配资账号,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